公告栏


天闻角川读书会粉丝QQ群:826296088


感建安风骨,闻乐府民风——《画猫·归汉:汉朝风情绘卷》
作者:天闻角川     来源:天闻角川     发布日期:2020-07-15

大风起兮云飞扬

威加海内兮归故乡

安得猛士兮守四方

感建安风骨,闻乐府民风——《画猫·归汉:汉朝风情绘卷》

天闻角川编文

苏徵楼倾情绘制

《画猫·归汉:汉朝风情绘卷》

带你游走于大汉

感建安风骨,闻乐府民风

领略汉朝的豪迈之美


感建安风骨,闻乐府民风——《画猫·归汉:汉朝风情绘卷》

上林苑里花徒发

“苑”意指古代帝王游玩、打猎的皇家园林。秦汉时兴建了多处规模雄伟的皇家私苑,上林苑就是当中最负盛名的宫苑之一。

上林苑始建于秦始皇时期,《史记·秦始皇本纪》就有记载:“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。”秦时上林苑规模尚小,汉武帝即位后其范围被扩建至最大。

汉朝建立之初,生产凋敝,统治阶级崇尚道家思想,主张清静无为,推行休养生息的政策,于是此时期的园林建造活动基本停滞。但同时,道家思想中崇尚自然、淡泊自由的思想观念日渐深入人心,为园林艺术发展打下基础,又因在封建社会中,国家掌握着大量的山林川泽、园地和荒地,为修建用以狩猎、游憩的皇家苑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资源。

汉武帝喜爱驰马打猎,常以平阳侯自称,率众微服出行于终南山下射猎,因“驰鹜禾稼稻粳之地”,引发民怨。考虑到“道远劳苦,又为百姓所患” ,汉武帝决定扩建上林苑。《汉旧仪》有载:“上林苑方三百里,苑中养百兽……其中离宫七十所,皆容千乘万骑”,足见其规模之大。不少文人曾为之作赋,描绘苑囿胜景,如司马相如的《上林赋》、扬雄的《羽猎赋》、班固的《西都赋》和张衡的《西京赋》等。

西汉末年,随着王朝衰落,上林苑也趋于荒废。至东汉初期,班固在《西都赋》里提及上林苑并这样描述:“徒观迹于旧墟,闻之乎故老。”曾经辉煌的皇家园林已是一片废墟。由秦至西汉,二百四十多年过后,上林苑的历史被画上了句号。


感建安风骨,闻乐府民风——《画猫·归汉:汉朝风情绘卷》

张骞开启丝绸之路

“一使胜千军,两出惠万年。”这是陕西省汉中市城固县张骞纪念馆上门柱上的一副楹联,也是对张骞伟大功绩的极高赞誉,赞誉的正是其出使西域后开辟的贸易通道——“丝绸之路”。

早在西汉开朝初期,国土北境就时常受到匈奴的威胁,他们侵占领地、抢夺财物,扰得边境居民痛苦不堪。到汉武帝刘彻登基之后,汉室王朝的政治、经济都已构建出稳健的基础,国力也相当充沛。汉武帝认为国家有一定的实力对抗匈奴,不过若能与西域另一个受匈奴所迫的外族大月氏联盟合攻,胜算将会更大,于是下令招募前往西域的使者。彼时年轻的张骞还只是一个文官,但他有超凡的胆识,且对西北的地理人文有一定的了解,便主动请缨为国效力。

公元前139年,张骞奉汉武帝之命,率领一支百余人的队伍,还带了一名归顺汉室的“胡人”堂邑父作为向导和翻译,从陇西出发往西域挺进出使大月氏。然而行至河西走廊就不幸遇上匈奴的骑兵队,一行人全部被抓获,掳至匈奴王庭。匈奴单于得知张骞出使的目的之后,用软化、威逼、利诱等等手段企图打消其念头,甚至逼迫他娶了匈奴女子为妻,留在北境“安居乐业”。但张骞始终不忘自己的使命,忍辱负重在匈奴的地盘上被困了十年,终于寻得良机,带上几名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。随后,张骞又经历了一段艰苦的旅程才抵达大月氏。然而,张骞等人在此地停留一年多,始终没能说服月氏族人与大汉联手攻打匈奴,无奈之下只好动身返回。结果张骞在归途中再次被匈奴俘获,继续扣押于匈奴王庭。幸而一年多之后,匈奴发生内乱,张骞趁机出逃,最后终于成功回到长安,结束了第一次出使西域的行程。

这一趟出使历时十三年,出发时浩浩荡荡的队伍,最后只有张骞、堂邑父和张骞的匈奴妻子归来。虽然未能完成与外族结盟的使命,不过在途经西域各国时,张骞间接性地带动了汉民族与外族的文化交往。基于这些经验,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便有计划地与西域各族交好,宣扬汉室王朝的繁荣盛景,并且建立贸易往来关系,从而开辟了中原通往古代中亚、西亚各地的陆上贸易通道,即是后来德国学者李希霍芬命名的“丝绸之路”。“丝绸之路”的开通,不仅使得中原文明进一步传播,也从境外引入了西域的饮食、风俗等文化,进一步满足了中原人民在物质、精神上的需求。


感建安风骨,闻乐府民风——《画猫·归汉:汉朝风情绘卷》

宝马雕车香满路

辛弃疾在《青玉案·元夕》中有一句词写道:“宝马雕车香满路。凤箫声动,玉壶光转,一夜鱼龙舞。”其中“宝马雕车”指的便是华丽的车子和珍贵的名马。汉人对马车甚是喜爱,凡是有条件的出行都会配备马车,贵族官吏的车骑更是讲究。当时的车骑不仅是一种出行工具,也是身份的象征。达官贵族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和威仪,有的在车厢上雕刻精美图案,以华盖、流苏加以装饰,有的在车内建鼓,甚至请专业人士在车上击鼓奏乐或表演杂技,吸引行人驻足观赏,于是一种新颖的观赏性表演活动就此诞生,俗称“戏车游艺”。

“戏车”在汉代应归为“百戏”的一种,通常出现在“鱼龙曼延”的百戏队伍当中,具有很强的娱乐性。张衡的《西京赋》中记载:“尔乃建戏车,树修旃,侲僮程材,上下翩翻。”戏车是一种难度很高的表演形式,山东沂南出土的东汉末年石墓中,就有这些生动画面的画像石刻。表演者在车上翻腾打滚,时而在车头上倒立,时而在绳索上跳跃,必须有极好的平衡能力方可完成。而负责驾车的人也需精通御车之术,才能使马车行驶稳当,确保车上的表演者顺利演出。

戏车的精彩表演常常引得行人拍手称赞,技艺高超的表演者甚至会受到众人追捧。据史料记载,西汉名相卫绾年轻时就因在车上表演了高超的杂技,得到汉文帝的赏识,被封为侍从官。不过“戏车游艺”要精致好看,其后必得有雄厚的财力做支撑,在当时也算是一项奢侈的游乐,因而有人对此表示质疑与担忧。班固所著的《汉书》曾有一段相关记载:汉武帝向东方朔请教如何教化百姓,东方朔以民间戏车为例,向其进谏道:“上为淫侈如此,而欲使民独不奢侈失农,事之难者也。”汉武帝从中听出东方朔在讽刺达官显贵的奢靡作风,便接纳了他的谏言,戒奢恤民。

随着时代的发展,汉代以后,马车的使用频率逐渐下降,日常出行的功能开始被轿子或轿车取代,因此戏车也失去了表演的基本要素,逐渐没落。虽然这种表演方式没能得到传承,但它体现了古代杂技之精彩,汉代娱乐生活之丰富。


感建安风骨,闻乐府民风——《画猫·归汉:汉朝风情绘卷》

正旦的国宴会

汉朝建立之初,礼仪制度并不完善,宫廷宴饮也较为简单。高祖时兴五业、扶农桑,到了汉武帝时,汉王朝进入鼎盛时期,饮宴之风随物质而兴盛,因礼教而盛行。而以宴请“外宾”为主的正式宴会,最早的正式记录就出现在西汉。元鼎二年(公元前115年),为了接待送张骞归汉的乌孙国(其地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境内)使节,汉武帝说了四个字—“宴之国赐”。

在宫廷宴会中,最重要的当属“正旦朝贺”。“旦”本义早晨,引申有初始义,“正旦”即正月初一。汉朝对春节的叫法多种多样,“正旦”就是其中一种。

南朝宋史学家范晔编写的《后汉书·礼仪志》中记载:“每岁首正月,为大朝受贺……百官受赐宴飨,大作乐。”这里是对东汉朝廷春节场景的记录。意为正月初一这天,朝廷举办朝会,文武百官按照职级依次向皇帝献上贺礼。而作为对文武百官贺礼的答谢,皇帝会在朝拜之后赐下酒宴。

东汉蔡质的《汉官典职仪式选用》描述了其时参加正旦朝廷宴贺的各类人员:“正月旦……公、卿、将、大夫、百官各陪朝贺。蛮、貊、胡、羌朝贡毕,见属郡计吏,皆陛觐……宗室诸刘亲会,万人以上,立西面。”百官、诸侯王、郡国计吏和使者等,都要参加大朝会。

东汉时,宫延筵席已有相当规模,正旦国宴更是尽显排场,班固在《东都赋》里写道:“是日也,天子受四海之图籍……庭实千品,旨酒万钟,列金罍,班玉觞,嘉珍御,太牢飨……万乐备,百礼暨,皇欢浃,群臣醉……”珍奇食材,金玉酒器,君臣畅饮,次序井然。

而与先秦宴饮的谦和之仪不同,汉代有浓烈的宴饮助兴之风,席间常伴有乐舞、杂技、百 戏、赋诗等娱乐活动。


感建安风骨,闻乐府民风——《画猫·归汉:汉朝风情绘卷》

感建安风骨,闻乐府民风——《画猫·归汉:汉朝风情绘卷》

感建安风骨,闻乐府民风——《画猫·归汉:汉朝风情绘卷》

感建安风骨,闻乐府民风——《画猫·归汉:汉朝风情绘卷》

感建安风骨,闻乐府民风——《画猫·归汉:汉朝风情绘卷》